News

News

《玻璃窗內的仁波切》之六 2018神變節法會後講話

2018-03-01

IMG_3627s.jpg

修行路上充斥迷思與障礙,上師的悲鈎護持是弟子至為重要的依怙。
堪度倫珠卻殿仁波切雖有重大手術在即,仍一心繫念弟子的修習;3
月1日適逢佛陀神變日,仁波切在弟子的請求下不辭病苦回到台中佛
堂,帶領學生進行上師薈供法會,會後諄諄提醒同修們把握當下即時
修行。以下是仁波切的講話:

「今天是佛陀成道後密集度眾的神變節。我們在這裏以上師薈供法會
及供燈的方式,來感恩、紀念他利益眾生的恩德。這是今年以來我們
第一次見面,或許也是今年(或這一生)的最後一次見面。*

*仁波切預計3月26日入住台大醫院,開始進行爲期三個月的骨髓移植手術

「因為醫生說,在進行移植的過程中有不少變數,最理想的狀況是到
今年十月以後再生的免疫系統會比較穩定。如果其間有變數,到達穩
定的時間可能就再往後延。所以我要是福報好,我們十月可以再見;
福報不好就以後再説了。但反過來講,(有些同修心中可能會暗笑)
也許恰恰就是因為我們福報好,以後就不必要再見聽你説教了(笑)
…。」或許是看到學生的表情,面臨生命難關的仁波切反倒開起玩笑
,化解了凝重的氣氛。

破除似是而非的迷思

「因爲今天有可能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所以臨別之前我有幾點反思
和各位分享。首先,我們今天作上師薈供及供燈,主要是感念佛陀利
益眾生的恩德,並為自己積聚修行的資糧。我認為這是紀念佛陀神變
節最主要的意義。不可否認,有很多藏傳佛法中心一直在傳遞一個觀
念:在藏曆十五神變節這天造作善行,功德可以增長億萬倍。聽起來
很激勵人心,用這個方式鼓勵信眾在這一天多造善業,無可厚非。但
是仔細想一想,這樣的説法反而可能會讓信眾產生分別心及增長貪心
。不是嗎?所以我們應該想清楚,這種説法是似是而非的。」

仁波切平時教誨學生不可人云亦云,凡事要以正念、正知加以觀察、
判斷。在神變節這一天與學生短暫的重聚,仁波切開宗明義便是破除
我們心中的迷障。

「佛陀教導我們,離苦得樂最主要的練習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
是我們每一天隨時隨地都應該思惟及努力的目標,不是只有在藏曆新
年或特定的這一天造作善行就夠了。如果說,只有在這一天造作善業
及不善業對自己才特別有意義及影響的話,那反而是將佛陀所教的內
容扭曲、窄化了。」

「我們慶祝神變節,也紀念神變節,但是,我們內心也必須清楚地理
解,在日常生活裏時時刻刻都應該儘量造作善業、避免造作不善業,
這樣最終才能引導我們得到究竟的快樂,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重點
。」

「追根究底,這牽涉到我們對世俗諦及勝義諦的體悟。我們對日常生
活中的種種身口意的表現,基本上習慣從俗世的角度去觀察、理解,
忘了它們其實有非常重要的世俗諦及勝義諦這兩個層面的意涵,而這
是不可以、也不應該忘記的。如果忘了這兩個層面的意義,而僅僅侷
限在俗世認知的層面,就容易產生很多似是而非的誤解,因此也就對
自己學佛沒有幫助。這是今天和各位分享的第一點。」

IMG_3628s.jpg

有關依止上師的開示

2月底,台大主治醫師綜合各項檢查結果向仁波切說明,這次骨髓移
植即使成功,往後的復發率也接近20%,較一般患者的平均復發機率
高出一倍以上。仁波切說:

「所以即使我接下來做了骨髓移植,但並不表示從此天下太平,基本
上將來復發的風險還是持續存在。這些訊息給你們作個參考,不用擔
心,也不用緊張,它如果會發生就發生了。發生了就去面對,不必要
有什麼特別的情緒反應。坦白說,即使你有什麼情緒反應,對我也沒
有任何幫助。」

「上面提到勿忘世俗諦及勝義諦的思惟,我這裡再舉一個依止上師的
例子給你們參考。我們學習的《菩提道次第廣論》,除了最前面先講
述教法及作者的殊勝之外,接下來第一個章節就是有關《依止上師》
的教授。宗喀巴大師在《功德本頌》的第一個偈頌,也是強調依止上
師的重要性(「於諸功德之本恩惠主、如理依止是乃道之根」)。所
以說,這是整個道次第練習最根本的一個重點。」

「關於依止上師的內容,到目前為止我們都聽了很多,我們也相當程
度地熟悉了怎麼去做練習。但坦白說,在實際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究
竟有沒有真正如法地去練習?這是值得我們不斷反省的一個重點。為
什麼這麼說呢?

你應該記得密乘戒根本墮裏有一條:『輕視五蘊即佛體』。請問是誰
的五蘊?是你自己的五蘊、是所有如母有情的五蘊、是我這個漢族
堪度仁波切的五蘊、是我們所有藏族上師的五蘊、也是所有已成佛眾
生的五蘊。因為不論是從世俗諦或勝義諦的角度,這些眾生的五蘊都
潛藏著成佛的種子,都是自性本空的。但是,我們每天做功課時,是
不是抱持這個正確的態度?」

「不可否認,在這一生學佛的過程中,我們的上師們(不論是仁波切
或是格西)都是西藏人。也因此,我們要練習依止上師,在日常生活
中實際上是很不方便的,因為他們很少到台灣來。我們平時要跟他們
接觸,除了英文還不錯的同學可以透過他們的侍者連繫,要不然就是
你必須要會説藏文。所以從這個面向來看,在我們面前有很大的障礙
,使我們不能順利地練習依止上師。但是從另外一個面向看,各位的
福報算是不錯的,因為至少你還有一位講中文的上師堪度仁波切(如
果你把他視為上師的話)。雖然他學術都未達應有的水平,但至少是
被多位具格的藏族上師認證的喇嘛。所以這是你在台灣學佛的有利條
件。但關鍵問題是,你平常都是用什麼心態來看待他、和他互動?你
有沒有智慧把握機會,利用他為對境做練習,使自己在學佛的過程中
不斷進步?」

「所以,你必須清楚認知到,在練習依止上師、乃至於道次第的這些
內容時,一方面你面對相當程度的障礙,而另一方面,你又比很多在
台灣學習藏傳佛法的同修們享有比較大的方便。但是如果你們沒有這
種認識,也缺乏我上面所說的智慧,還認為自己能夠每年去印度、美
國跟著藏族上師們上課聽法,這才是在學佛、這樣做就夠了。坦白說
,這種想法其實也是似是而非、相當程度是在欺騙自己。
 
如果各位承認自己的現況是擁有我前面說的這個方便的話,下一步就
要檢討,有沒有好好利用這個方便?如果一方面説,我有這個方便,
至少我不需要透過翻譯去理解教法。可是另一方面又沒有利用這個方
便,這樣就太可惜了!因為你現在所有的這種方便,很有可能很快就
會消失!」

「我們做依止上師的練習,最核心的價值其實是幫助自己去除『我執』
。如果依止上師做得好,到後來你會發現自己的『我』不存在了。或
者,那個『我』在日常生活起心動念的比重會愈來愈輕。怎麼做?底
下再以利用堪度仁波切作為對境來練習佛法為例。首先,用堪度仁波切
作為對境,練習消除自己的貪、嗔、癡、慢、疑。(我這麼講,你一
定懂得。)其次,用堪度仁波切作為對境,練習六度—布施、持戒、
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譬如以他為對境來練習布施,這裡不是說
他要求你給他多少物質及非物質的供養(因爲他在现在這個狀況下什
麼也不再需要了),重點是你要以他為對象來做『捨』及『布施』的
練習。想想看,他就在你附近,你做練習時,有問題隨時可以找他協
助解決,這麼方便。但是你能不能、願意不願意逐漸地把自己最珍貴
、最心愛、最執著的寶貝,或最討厭、最覺得噁心的身內身外之物,
拿出來布施給他?所以重要的是你們自己,要把握現在還有的這個機
會,來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練習,這才是重點。

當然我也知道很多同修質疑堪度仁波切作為上師的資格及他的程度,
不認為他和藏族上師一樣值得尊敬及依止。其實這也是從俗世角度去
認知現象所犯的一個錯誤。不要管堪度仁波切這個上師他是不是真的
有成就了,我們要關切的重點是自己的進步與否。我們把他當作一個
練習的對境,用他來消滅自己的『我執』及精進『六度』,這才是重
點。至於他究竟怎麼樣、他有多糟糕或多了不起,其實跟我們沒有多
大關係,那是他自己的事。好的話,是他自己過去世及這一生努力修
行的結果;壞的話,也是他自己過去及現世累積的不善業,跟我們沒
有關係。我們只是把他當作一個對境,來做自己的練習。所以,你能
夠利用這個對境,然後很快的在這個教法下工夫練習的話,最後受益
的是你自己。」

不惑於表象

「在《金剛手本續》,佛曾跟金剛手菩薩講過一段話,大意是說,如
果你把上師當作佛來看待,不管他現在是不是真的佛,將來你成就的
悉地就是佛果;反之,如果你把上師看作是平凡的眾生,即使他已經
是成就者,將來你自己的成就悉地也就是平凡的眾生。金剛手菩薩也
預言過,在末法時期,他會化身為各式各樣的眾生相來利益我們。所
以,我們並不知道眼前的對象是不是金剛手菩薩或是其他佛菩蕯的化
身,這是我們沒有把握的,而我們又狹獈地從俗世的層次去跟他們互
動、去認知,到頭來受影響的是我們自己。那個對境,我們用什麼方
式對待他,他無所謂,因為他已經是成就者。但是對我們來講,有很
大的影響。如果你在心態上不是用佛陀所教的內容去做練習的話,將
來這個果報是自己要承受的。所以,我們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尤其在
練習時,不要只看表象,表面上他可能是用很粗俗的方式表現給我們
看,但他真正是怎麼樣,我們並不知道。」

「另外,一般人習慣以火化之後有沒有燒出舍利子,來判斷一位修行
人有沒有成就,這也是似是而非的觀念。不一定是這樣,也不能當作
唯一的標準,我們自己要去判斷。而判斷的主要過程,其實是要靠自
己在日常生活做練習時不斷的思考。我們平時聽到的很多內容不一定
是正確無誤的,需要我們去思考、去分析,才能判斷對錯,而自己得
到的結論還不一定是正確的,要再經過交叉比對的驗證,才能得到一
個比較明確的結果。這是一個不太容易的過程,也不是一個很舒服、
令人愉悅的過程,是很辛苦的,有的時候你怎麼想也想不透。或者,
在這個思辨的過程中,碰到很多挫折,都有可能,但是從長遠來看,
不經過這些障礙、挫折,你就不可能走到那個大樂的盡頭。」

「你要時常反省,這個月比上個月是不是定力又增加了一點?是不是
雜念又少了一些?今年跟去年同時期比較,你參加的社會活動是多了
?還是少了?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做功課的時候要
去做的一些反省。我們在座的大部分同修都已經退休了,在這樣的條
件之下,看看我們的生活內涵,是比我們在朝九晚五上班時來得清閒
?心比較專注?還是相反──因為退休了,不需要再朝九晚五到辦公室
去,反而活動更多了?是不是出外旅遊、社交活動增加了,但是練習
的時間卻並沒有増加?如果是的話,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有的
同修心想,退休以後要趁自己還有行動能力時,多安排一些旅遊活動,
免得將來行動不便後再想去都去不成。可是,學佛的你有沒有從另外
一個角度去想過?趁著現在四肢健全時多做一些練習,將來身體出狀
況了,到時想要做練習都無能為力。(就像我現在這個樣子,連走兩
步都會氣喘頭暈,更別說想要像以前一樣拜佛經行了。)

再講回來,你要以上師為對境做六度或是消除五毒的練習,前提是要
有一個很清淨的心、很穩定的心,才能夠做到啊!坦白講,我們已經
到了這個年齡,到了這個學習的階段,還有沒有必要一天到晚跑道場
聽法?我個人覺得沒有這麼大的必要了。把自己已經學習過的、已經
聽過的教法,好好地專心練習、好好地思惟禪修,這樣就可以使自己
進步,這才是最重要的。其他活動猶如趕廟會,都是八風,沒有多大
意義了。」

最後,對同學們做實修練習的期許

仁波切在前面提到,禪修六度的前提是要有一顆很穩定的心。因此,
仁波切期許學生,在下一次相聚前,就上過課的《菩提道次第廣論》
第四冊『止』,做九住心的練習,同時也為進階第五冊『空性智慧』
做好準備。

「Geshe la(故格西倫珠梭巴仁波切)在解釋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
第廣論》時,在『止』的練習當中講到九住心從第一個『內住』到第
二個『等住』,你的心能夠專注在那個對境比較長的時間。比什麼長
呢?比剛開始做內住的練習要長一點。Geshe la在這裡解釋,大約是
你唸一串嗡瑪尼貝美吽的時間。(當然,我們唸一串嗡瑪尼貝美吽,
可能要一分鐘,比藏人慢一些,因為藏人太習慣嗡瑪尼貝美吽,唸的
速度很快)。所以,從這裡我們可以理解,當你達到九住心第二階段
的目標時,那個心也不過就是在那個對境上面約廿、卅秒,這就是成
就了第二住。但是,即使要做到這個結果都不容易。不然,各位做做
看,你能不能專注在一個對境上廿秒?這個廿秒,並不是眼睛看著它,
而是要把眼睛閉起來,然後看看心識有沒有辦法專注在那個對境上。
這不容易!Geshe la說,也許要好幾個月的練習才能做到。這要靠我
們平常不斷的練習,才有可能達到那個結果,它不會自然而然發生的。
像這些內容,既然我們已經讀過、已經學過,就要多花點時間,一方
面去複習、去熟悉,另一方面,要真正的去練習,看看自己修行的能
量會不會愈來愈大?還是跟沒有練習一樣?」

「如果我們彼此的福報都很好,我們下一次見面的時間會在十月左右
。到時候,你能不能把『止』的練習當中的九住心練習好?如果能夠
練習好而且有成效的話,後面第五冊的內容才真正讀得懂;不然就只
能在文字上打轉,唸了也沒辦法懂,徒然浪費時間。反過來說,如果
你不注意、沒有計劃去做練習,那麼,從現在到十月這六、七個月的
時間很快就會過去了,到時候你可能仍然在原地踏步,就像現在的狀
況一樣。果真如此,那真是一件令人沮喪的事。所以,這是今晚我要
期許各位的第二點:把握當下努力練習。希望到了十月,各位都可以
像書上講的,閉上眼睛,心裏對著那個對境,輕鬆愉快地、毫不費力
地要定多久就定多久。今晚就用這些想法和各位共勉!我們大家一起
努力!晚安!」

時間:
2018-03-20 00:00 ~ 2018-04-30 00:00